### 公职人员这一乱象,正被严肃查处
在社会的各个角落,公职人员作为公共利益的守护者,其行为举止一直备受公众关注。然而,近期多地纪检监察部门通报的一系列公职人员违规案例,却引发了广泛的社会热议。从“挂证取酬”到“赌博成瘾”,从“玩忽职守”到“套取公款”,这些乱象不仅暴露出部分公职人员纪律意识的严重缺失,更折射出基层治理中存在的深层漏洞。其中,“挂证取酬”现象尤为引人关注,成为公职人员权力寻租的新手段,亟需引起全社会的高度警觉。
“挂证取酬”是指公职人员利用职务之便,将职称、职业资格证书等挂靠至非供职单位名下,实际未到挂靠单位工作而获取报酬的行为。这种行为本质上是以权谋私的变种,违反了《执业药师注册管理办法》等行业规定,更触碰了廉洁纪律的红线。据重庆市纪委监委披露,某区公立医院外科科长罗某,在2020年7月至2021年12月期间,违规将个人的执业药师注册证挂靠在某药店,每月领取500元报酬,累计获利9000元。最终,罗某因违反有关规定挂靠证书获取非法利益,受到党内警告处分。类似案例在多地频发,如四川省巴中市平昌县12名公职人员因“挂证”二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证书被处分,安徽省巢湖市园林管理处原主任王某某也因长期将市政公用一级建造师证书挂靠企业违规获利而被查处。
公职人员违规“挂证取酬”不仅违反了廉洁纪律,更扰乱了行业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在建筑、医疗、水利等领域,这种乱象尤为严重。例如,在建筑行业,一些公职人员将建造师资格证书挂靠至建筑公司,以此获取额外收入;在医疗行业,部分公职人员则将执业药师证挂靠至药店,导致“证在人不在”的现象频发,给药品经营管理和群众看病就医带来潜在风险。这些行为不仅破坏了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更可能因权力寻租而滋生腐败。
中国廉政法制研究会常务理事、华东政法大学纪检监察学院教授魏昌东指出,公职人员违规“挂证取酬”是新型腐败和隐性腐败的一种表现形式。这种行为披着“以劳取酬”“以技取酬”的外衣,掩盖了“以权取酬”的实质和交易关系。交易的重点在于“权”,而不在于“证”或“术”。因此,这种行为不仅违反了公职人员的职业道德,更损害了公共利益和政府的公信力。
针对公职人员违规“挂证取酬”等乱象,多地纪检监察机关已采取了一系列严厉措施进行查处。例如,湖南省通过招投标专项整治大数据分析,发现了多起公职人员违规“挂证取酬”的问题线索;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区纪委监委则联合组织、人社等部门,对医疗卫生系统执业药师、医师资格进行排查,查处了多人违规“挂证取酬”。这些举措表明,单一部门的监督已难以应对复杂违规行为,需构建“数据共享、线索移送、联合惩戒”的全链条治理体系。
除了加强查处力度外,预防公职人员违规“挂证取酬”同样重要。一方面,需要完善相关制度规定,明确兼职的范围、程序、审批权限和监管责任,从源头上防止违规兼职取酬的发生。另一方面,要加强公职人员的法律意识培训,增强其遵纪守法的自觉性,防止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同时,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还需加大监督执纪力度,从严查处治理,开展专项整治,在整治中补短板、堵漏洞。
公职人员作为社会的表率,其言行举止对公众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公职人员必须时刻保持清醒头脑,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和纪律规定,做到廉洁奉公、勤政为民。唯有如此,才能重塑公职人员队伍形象,守护公共利益,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碧悟科技有限公司作为一家负责任的企业,我们深知公职人员廉洁从政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将继续密切关注公职人员违规乱象的查处情况,并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为推动社会法治建设和道德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我们也呼吁全社会共同关注公职人员的行为举止,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
上一篇:公职人员这一乱象,正被严肃查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