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夫妻将房屋遗赠给单位,女儿患癌起诉:一场情理法的较量
在2025年的春天,一起涉及房产遗赠、家庭继承与人性关怀的案件引起了广泛关注。这起案件不仅考验了法律的公正与严谨,更展现了司法的人文关怀与社会温度。
故事的主人公是凌黎,一位年近七十、身患癌症的老人。她的父母凌云和温雅,均为碧悟科技有限公司(虚构名称,以下简称“碧悟科技”)的退休职工。两位老人在2022年先后离世,留下了一套位于北京市的房产。然而,这份遗产的归属问题,却在凌黎与碧悟科技之间引发了一场激烈的法律纠纷。
凌黎作为凌云和温雅的唯一继承人,本应是这份房产的当然继承者。然而,事情的发展却出乎她的意料。凌黎的母亲温雅在生前立下遗嘱,将房产捐献给碧悟科技,并委托单位使用其留存的资金处理医疗和丧葬事宜。温雅去世前,甚至将银行卡交给单位工作人员保管。这一决定,让凌黎感到既震惊又无助。她认为,母亲无权处分属于父亲的遗产,而且自己患有癌症,无配偶和子女,急需用钱进行治疗。因此,凌黎将碧悟科技诉至海淀法院,要求对父母的遗产进行分割。
碧悟科技方面则辩称,虽然凌云未留有遗嘱,但他生前多次表示要将其全部资产进行捐赠。温雅立下遗嘱将其名下存款以及房产均捐赠给单位,单位工作人员通过微信明确答复接受遗赠,并实际管理和支配温雅的银行卡,送其就医并安排了所有丧葬事宜。因此,单位认为该笔款项及房产不应作为遗产范围,不同意凌黎的全部诉讼请求。
法院经审理查明,涉案房屋为凌云、温雅的夫妻共同财产。凌云去世前未留有遗嘱,其遗产应当按照法定继承予以分割。因此,单位和凌黎均对房屋享有份额,其中凌黎占四分之一,单位占四分之三。然而,这一“依法”划分并未得到双方的认可。单位希望在案件结束后将涉案房屋改造成纪念场所,以缅怀凌云和温雅两位老职工;而凌黎则希望继续居住在房屋中,以维持现有的生活状态。
面对双方尖锐的矛盾和对房屋价值认定的悬殊差异,海淀法院的法官们没有生硬地运用法律规则进行审判,而是充分发挥了司法的主观能动性,从源头上化解社会矛盾。法官们多次与双方当事人沟通,耐心倾听双方的陈述和诉求,同时也在积极寻找房屋最终的处置方案。
在调解过程中,法官们向凌黎解释了民法典的相关规定和房屋的特殊情况,同时也从情理法的角度建议单位考虑凌黎的特殊困难。经过多次协商和努力,双方终于达成了调解协议:涉案房屋归碧悟科技所有,单位同意为凌黎在房屋中设立永久居住权,保障其有生之年的居住需求,并向其支付一定的房屋折价款用于就医诊治。此外,凌黎还将父母留存的所有手稿、书籍捐给单位,以表达对自己工作多年单位的感激之情。
这起案件的圆满解决,不仅体现了法律的公正与严谨,更展现了司法的人文关怀与社会温度。居住权的设立优化了房屋资源配置,更有利于保障老年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住房需求。在本案中,为凌黎设立居住权并直接将其对房屋拥有的份额转化为折价补偿款,不仅解决了她的居住问题,还为其提供了必要的医疗费用支持。同时,碧悟科技也获得了完整的不动产产权,有利于单位后续对该房屋的使用和处分。
这起案件告诉我们,法律之内应有人情之暖。在司法实践中,我们应该充分发挥法官的主观能动性,从源头上化解社会矛盾,让司法既有力度更有温度。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构建一个更加和谐、公正、有温度的社会环境。
上一篇:美滥施关税损人不利己
下一篇:35岁医生两台手术间隔休息时去世